干部风气是党的形象“晴雨表”,直接关系到工作效能与群众信任。只有用严明的规矩校准干部的行为,才能塑造求真务实、清正廉洁的风气拾贝赢,让干部在干事创业中找准方向,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与满意度。
规矩是干部作风的“校准仪”。干部的一言一行,都在群众的眼中;干部的作风好坏,直接影响工作成效。规矩就像精准的“校准仪”,让干部明确“可为”与“不可为”的边界。面对群众诉求,首问负责制的规矩倒逼干部不推诿、不敷衍;处理政务事务,公开透明的要求防止权力在暗箱中异化。当按规矩办事成为干部的行动自觉,敷衍塞责的“懒政”、虚报浮夸的“虚功”便会失去生存的土壤,取而代之的是雷厉风行的执行力与脚踏实地的担当,工作自然能落到实处、做出成效。
规矩是干群关系的“黏合剂”。群众对干部的满意,始于信任,归于公道。而规矩,正是维系这份信任的“黏合剂”。古代官员有“一钱斩吏”的典故,因一文钱的贪腐便严惩不贷,守住的是百姓对“为官清廉”的期待。当干部在征地拆迁中坚守一碗水端平的规矩,在扶贫济困中恪守专款专用的原则,群众看到的是公平与正义,感受到的是被尊重与被重视。这种基于规矩的信任,让干群之间心往一处想、劲往一处使,工作推进便有了最坚实的群众基础。
规矩是队伍建设的“防腐剂”。一支能打硬仗的干部队伍,必然有抵御歪风邪气的“免疫力”,而规矩正是培育这种免疫力的“防腐剂”。个别干部滑向腐败往往始于对“小规矩”的轻视——从接受一条烟、一瓶酒开始,逐渐突破底线,最终败坏整个队伍的风气。当整个队伍形成“知敬畏、存戒惧、守底线”的风气,就能避免“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”,让干部在干净干事中凝聚合力,以整体形象赢得群众的认可。 干部风气连着党风,关乎民心。规矩或许带着“约束”的印记,却是干部行稳致远的“护身符”,是群众放心托付的“定心丸”。唯有让规矩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,塑造出清正、务实、为民的干部风气,才能让每一项工作都经得起检验,让群众的笑容成为对我们工作最好的点赞。
(濉溪县百善镇人民政府 周敬雷)
力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